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,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,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,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★◆■★■★。”杨振海说■★◆★★■。(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)
如何有效应对农产品进口冲击?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认为,对玉米、大豆和牛肉要采取不同策略,特别是在贸易上要坚持玉米进口配额管理,拓展与共建■◆“一带一路◆■★”国家的农业经贸合作,深化与巴西、阿根廷在农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,分散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。牛肉要降本增效,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。
近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》显示,2024年,我国农业持续发力★■◆■◆■,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.4万亿斤新台阶、亩产提升5.1公斤◆■■◆■★。《报告》预测★◆,2025年我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◆■■,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.426万亿斤★■,大豆油料扩种持续增效,棉糖果生产稳中向好,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现,猪肉进口下降,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■◆★★★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认为,2024年,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◆■★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◆★,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。但是,面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和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■■◆,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状态仍将长期存在。必须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◆★■,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,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近年来,我国农业推进“双碳★■◆”目标进程成效显著★■■■■,单位农业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水平均低于美国、西欧、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和全球平均水平。如何减缓农业碳排放,增强农业产业的韧性■◆◆■★?叶玉江说,要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协同发力。在生产端★◆■★■◆,重点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★★,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,提高农业的能源使用效率★★;在消费端■★◆■■,积极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,向更低碳的方向转变。
2025年是◆◆◆“十四五■■◆★★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我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■■◆■、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◆◆★,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★★◆,夯实“三农■★■■■”压舱石★◆◆■★,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,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■◆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★◆◆■,为实现■■◆◆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打牢基础◆◆。
《报告》指出,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持续扩大,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突出◆★■。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,预计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将显著增长■◆◆,进而对国内生产造成一定冲击,尤以玉米、牛肉和大豆影响最为显著。
《报告》指出◆★◆,当前,全球气候变化深度影响中国粮食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,同时产后环节的粮食损失也将增加。对于这些情况,叶玉江表示◆★■★,要聚焦粮食增产全链条,实施有计划、有组织的适应行为■■。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★■◆★◆■、全球粮食治理★★◆,积极推动稳固跨境供应链,推动农业科技★◆◆◆◆★“走出去◆★”。